第二阶段:新经济政策后到1927年,这一时期,由于余粮收集制的弊端以及1921年苏俄的大面积灾荒,所以苏维埃政府改变了农业政策,即用市场的手段来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允许粮食自由交易。这种政策的影响是恢复了苏俄的农业生产,为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二十年代末实行农业集体化。(2)生产关系超出生产力水平,在农民还没有劳动第一意识的情况下,强制没收农民生产资料,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缺乏生产积极性,并因缺乏有效改革而日益僵化。
苏联在十月革命后,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5年苏联的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但是苏联现代工业还比较落后,钢铁、电力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制造(发电站成套设备、自动生产线设备)等等最新的大工业几乎一片空白。
苏俄(联)的农业政策调整:①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保证革命的胜利,但作用有限,引起农民的暴动。③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允许自由贸易,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赁土地和雇用劳工。
新经济政策 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企业收归国有,对于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可由本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经营;商业:恢复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按劳分配。3影响: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
使俄国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1925年,苏联制定工业化方针,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取消。④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质量不高;农民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年-1932年、1933年-1937年、1938年-1941年三个时间段分别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28年至1932年推行,其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由1929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57000个,至翌年则增加至8多万个,此後自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场数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分别实施于以下时间段: 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年-1932年):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推进农业集体化。在这一时期,集体农场的数量显著增加,平均农场面积也大幅扩大。尽管面临农民,特别是富农的反对,政府依然坚定地执行了这一政策。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年-1932年、1933年-1937年、1938年-1941年三个时间段分别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由1929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57000个,至翌年则增加至8多万个,自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场数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分别实施于以下时间段: 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年-1932年):这一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农业集体化。在此期间,集体农场的数量显著增加,平均农场面积也大幅扩大。 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年-1937年):与第一个五年计划相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转向了重工业的发展。
苏联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是从1938年开始实施的。由于希特勒德国的战争威胁越来越大,使苏联把愈来愈多的资金用于加强国防工业。到1940年,苏联国防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了8倍,而整个工业的产量只增加45%;这一时期工业产值年增长速度,国防工业为39%,整个工业为五2%。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
展望未来,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趋势显示生产集中和垄断趋势增强,大农场数量增加,而小农场尤其是家庭农场虽然数量减少,但仍占据一定比例。工商、金融垄断资本对农业的渗透加深,农场经营逐渐被农工综合体所控制,这将加剧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在1861年至1865年间发生,标志着北方资本主义制度与南方奴隶制之间的冲突。这场斗争最终以资产阶级的胜利告终,推动了资本主义在美国各领域的全面发展。 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大农场已在美国农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农业实现了资本主义化。
资本主义农业的早期发展 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规模商品生产者开始分化,农业领域的资本主义萌芽得以出现。 资本主义农业在不同国家的进程 资本主义在各国农业领域的渗透和确立过程各有差异。
普鲁士农业资本主义道路是由贵族地主阶级通过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农业改革,农奴制地主庄园演变成资本主义农场,容克地主逐渐资产阶级化,广大农奴则变成贫农和雇工。普鲁士农业资本主义道路使资本主义关系在农村中确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随着农奴制的瓦解,也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些前提条件。
美国历史中存在一种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美国式道路,这一概念源自列宁的理论,并与普鲁士式的道路形成对比。 美国式道路的特点是通过农村经济的两极分化,实现了向大规模资本主义农场的转变。
年L.卡德纳斯执政后,实施了更为激进的土改,大规模征收大庄园的土地,分给农民,如1970年前分配给230万户农民约5800万公顷土地。同时,政府设立了土地委员会和农业银行等机构,促进了土地分配和贷款服务。村社数量因此大幅增加,大庄园逐渐转型为资本主义农场。